28歲男星孔垂楠2011年以微電影《歌舞青春》出道,在大陸小有名氣,近期在《超新星全運會》上也有不錯表現。不料,20日一名自稱是孔垂楠女朋友的人「張孟姸」,發文控訴男方私生活混亂,還將疾病傳染給她,甚至還爆料對方向他坦承經常約砲、與兩名變性人發生過性關係。張孟姸透露,自己與孔垂楠預計年底結婚,對方答應她會改掉私生活混亂的問題,不過前些日子她身體突然不適,前往醫院檢查後竟發現染病:「醫生告知我得了很嚴重不好治愈的病, 我是個乾凈的女孩,馬上讓他做檢查,檢查結果出來是他也是,他承認了是他傳染給我,被我發現他之前經常約炮,在我逼問下還承認睡過兩個人妖。」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欺騙,讓張孟姸患上嚴重憂鬱症、對生活失去希望,甚至輕生過2次、但都被家人及時發現,不過對方仍舊死性不改:「他有說過會陪我把病一起治好,結果現在躲起來消失了,我可以去死,但這個世界不能就這麽算了。我不明白這樣一個騙子,吸毒,雙性戀,騙我結婚, 現在玩消失,為什麽還能以一個正面陽光的形象出現在大家的視線裏,如果我死了,可以幫我懲罰他一下嗎?」貼文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2人對話音檔也在網上迅速流傳。事件爆發後5小時,孔垂楠也終於發文:「因本人情感問題給大眾帶來的不良影響,深感愧疚和歉意。我宣布將暫緩一切演藝事業和相關活動,用充足的時間來解決私人事務,最大限度降低對雙方以及雙方家庭的傷害。再次對大家表示歉意!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級750系列丹麥羽球公開賽四強賽今(19)日開打,世界球后、台灣之光戴資穎對決中國好手陳雨菲,小戴力拚決賽門票,就在第二局時,陳雨菲因右腳受傷棄賽,戴資穎順利晉級決賽。戴資穎生涯與陳雨菲對戰14次,取得13勝1敗優勢,以及近期2連勝。不過陳雨菲絕非省油的燈,小戴前一次在中國公開賽四強驚險贏球,不但化解1個賽末點,並且大戰3局後才拿下勝利。而今日女單4強比賽進行,小戴開賽就打出不錯氣勢,以3:0領先,陳雨菲也不甘示弱,隨即來招背後回擊,卻始終難以超前,穩定發揮的小戴成功先馳得點。換邊再戰後,小戴一度以1:4落後,但有效轉換節奏將戰局扳平,甚至逆轉,但比數來到14 :11領先時,陳雨菲回擊時的一個移位,右腳不慎扭傷,尋求治療後黯然決定棄賽,因此小戴確定晉級丹麥羽球公開賽決賽,並且取得與陳雨菲對戰的3連勝。下一場比賽,小戴將對決世界排名第4的日本女將奧原希望,小戴得勝出拿下本季第3冠,才能繼續保住球后位置。(民視新聞網報導)更多追蹤報導關心陳雨菲 小戴盼她早日康復擊敗天才少女晉4強 馬琳展現金牌風範周天成不敵諶龍 羽球一哥丹麥止步8強丹麥羽賽 王齊麟程琪雅混雙4強止步李雪芮退役 大陸獨霸羽壇的時代結束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大師賽8強賽事,費德勒和約克維奇雙雙踢到鐵板,被淘汰出局,費德勒在比賽中,還因為把球打向觀眾席,被主審罰分,一向優雅的費德勒忍不住怒火和主審爭論,記者會上也拒答相關問題。 瑞士特快車費德勒,在上海大師賽8強,對上德國選手澤瑞夫,讓出第一盤的費德勒,第二盤驚險化解危機拿下,決勝盤卻出現小插曲。 一記反手拍掛網,有些洩氣的費德勒,把球擊向空中,結果被主審,以缺乏運動道德罰分。 網球選手費德勒vs.主審:「我怎麼打到這一球的,你打到這一球了,我是用球框打到,但你本意不僅如此而已費德勒,這對你來說是發脾氣嗎,你或許沒有用全力打這球,你想看看我用全力是什麼樣嗎?」 在球場上一向優雅的費德勒,忍不住怒火和主審爭論,但還是無法改變局勢,最後以3-67-63-6輸球,記者會上費德勒也罕見拒答相關問題。 網球選手費德勒:「然後你就能在推特上寫東西嗎?如果你可以寫一些,跟比賽有關的正面報導,我想會比較好,下一題。」 球王約克維奇,也同樣在8強賽裡,被淘汰出局。 被對手西西帕斯大範圍調動,約克維奇無力翻轉戰局,上海大師賽連霸失利。 更多 TVBS 報導美網晉級被質疑有賽程特權 費德勒罕見動怒台灣旅遊節目前進瑞士 首訪費德勒喬科維奇邁阿密看海 砸2億買「玻璃塔公寓」溫網史上最長決賽 約克維奇五盤終勝費德勒更多追蹤報導瑜亮情節假的?費天王15年前早就想通了生活沒網球?莫瑞回憶起短暫退休時光網壇巨頭上海賽紛落馬 男網新秀料竄起天才殞落!俄國青奧銀牌自殺身亡大坂直美將滿22歲 選擇日本籍出征奧運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發香港「反送中」風暴的淡水港女箱屍案,最近又成為焦點話題。兇嫌陳同佳有意來台投案,香港特區政府也樂意協助;但原先一再請求司法互助,希望遣送陳同佳來台受審的民進黨政府,現在卻要港府積極續押追訴,並且還譴責港府「推卸責任,別具用心」。如此立場反覆,充分顯示民進黨口口聲聲標榜人權、公義和司法,其實都是幌子,只要牽涉政治,就可能變調。陳同佳於去年二月在台旅遊時,殺害懷孕女友潘曉穎,隨即逃返香港,東窗事發後,由於香港司法是「屬地主義」,對於境外刑案並無管轄權,律政司無法以謀殺罪或誤殺罪控告疑犯,只能以洗黑錢、盜竊罪名將其起訴判刑;再加上台港之間沒有司法互助協議或引渡協定,也無從遣送陳同佳來台受審。去年士林地檢署偵結後,就數度致函法務部,透過陸委會向港府請求司法協助;當時士林地檢署還特別強調「不願見到真兇因跨境藩籬的隔閡而逍遙法外,盼台港能克服法制差異,找尋合作辦案的出路,送陳同佳來台受審,並回應司法互助請求」。正是由於潘曉穎命案,港府覺察香港法律制度的漏洞和缺失,警方既無法用香港法律檢控涉案人謀殺或在台灣發生罪行的檢控能力,港台之間也沒有刑事法律互助,所以港府才著手制訂「逃犯條例」,只不過因為範圍擴及中國大陸,才引發後來的「反送中」風暴。換言之,「逃犯條例」基本上既是港府對於潘曉穎案的處理,也是對台灣要求司法互助的回應。事實上,今年二月中旬,港府宣布研修「逃犯條例」,將台灣納入司法互助範圍時,法務部在第一時間就表示「樂觀其成」,並肯定這是「進步的立法」。      然而,當反送中事件擴大後,民進黨政府對於港府釋出的善意隻字不提,反而不斷煽風點火,甚至還暗中支持,把香港的動亂視為「辣台妹」撿到的槍。如此幸災樂禍,已經可議,而趁火打劫的心態,更為識者所不齒。無論如何,陳同佳即將在香港刑滿出獄,他既有意到台灣自首,港府也表態願意協助安排他來台受審,我方受理之後,處兇手應得之罪,非但能彰顯司法管轄權,也使死者沈冤得雪,更可突顯台灣司法獨立,重視人權,彰顯公義,應該是皆大歡喜的結局。誰也沒想到,民進黨政府竟然要求陳同佳刑滿釋放前,港府應積極續押追訴,也就形同拒絕陳同佳來台受審。按照法務部的說法,表面上看,港府因法令闕漏而無法偵辦,但陳同佳來台前已與潘曉穎多所爭執,「疑在香港就擬制殺人計劃,預謀殺人成分不低,因此港方還是有管轄權」,應以殺人罪續押陳同佳,並啟動偵辦。法務部還引用港大學者的見解,認為不論從「屬地原則」、「刑事追溯權」、「海外取證」等方法,謀殺罪「港人港審」是可取方法。乍聽之下,這樣的說法似乎不無道理,但冷靜思考,其實十分可笑。試問,如此邏輯若是成立,未來外國人如在台灣殺人逃掉,外國政府可否主張兇嫌「早有預謀」而否定台灣的司法管轄權?再者,當地法律明明不許,可否以學者見解為依據,推翻當地法律規定?難道民進黨政府是香港的「大法官會議」,可以解釋法律?還是說台灣可以隨便接受其他國家說三道四,根本就不在乎司法管轄權?說穿了,民進黨政府真正在意的,不是司法、人權、公義,而是政治。當「逃犯條例」擬訂之初,陸委會聲稱該條例若是依循「一中原則」制定,台灣絕不接受;等到「逃犯條例」草案出爐,內容並無涉及「一中」的文字,蔡英文和陸委會表示,即使港府通過「逃犯條例」,台灣也不會接受陳同佳依此條例移送來台;現在蔡英文又說,「不論在台灣或者香港進行案件審判或處理,重點在案件處理雙方的司法互助⋯港府有相關意見,大可透過台港官方對官方的既有管道正式溝通」。換言之,民進黨當局對本案關注的焦點,一直都是在是否涉及「一中」與「官方對官方」的接觸,而不是司法正義或人權的考量。如此政治凌駕一切,令人怎能不扼腕長嘆? (作者汪誕平,台灣資深媒體人)  【大華網路報】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9日電)台灣勞動市場出現質變,60歲以上的高齡就業者竟成職場生力軍;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至8月就業人數較去年同期多7.3萬人,60歲以上的就業者,成長2.1萬人、逼近3成,成為貢獻主力。高齡化、少子化的浪潮下,台灣人口結構逐漸改變,並一點一滴地滲入日常生活中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公園裡,相較於兒童的歡聲笑語,更常見到的景象是阿公阿嬤一起練習太極拳、擺動手臂健走,或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話家常,談談子孫的趣事。即便在職場上,60歲以上員工也不在少數,隨著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延長,許多中高齡者秉持著「存老本」的心態,依舊努力在職場付出,運用經驗創造更多的產值。觀察最新的1至8月就業數據,可以發現3個特別的現象,一是過去10年,就業人數年增率從1至2%的水準,跌落至如今的1%以下,二是就業人數年增7.3萬人,其中光60歲以上的就業者年增數就達2.1萬人,顯見銀髮族已成為推動就業成長的主力。第三,若將就業者按年齡組分,便會發現,各年齡組就業人數的成長率前3名,銀髮族竟包辦了第1、2名;「65歲及以上」就業者年增率達2.89%最高、「60至64歲」年增2.23%居次,「20至24歲」年增率為2.15%、排名第3,其餘年齡組就業人數年增率均未達2%。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潘寧馨表示,其實這3大現象,都不脫少子化、高齡化的議題,年輕人愈來愈少,使得整體就業人數增速放緩,並讓高齡者占人口結構比重變大,再加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延後退休等趨勢,便會導向60歲以上就業者成為職場主力。除了人口結構轉變,潘寧馨指出,中高齡者的觀念不同於過往,以前50歲就覺得步入中老年,「賺飽了可以退休了」,如今50歲還是壯年,且因醫療水準提高,身體狀況比以前好很多,觀念也改變,許多人意識到退休後若沒有妥適生涯規劃,還可能加速老化,因此中高齡者不少人持續工作,一併累積退休金。今年64歲的楊女士已經符合退休條件,但她持續在職場打拼,除了身體狀況還不錯,也能讓生活有重心,她開玩笑地說:「這樣就不用每天在家跟退休的老公大眼瞪小眼了。」中高齡就業者雖然體力、反應不如年輕人,但與年齡一同成長的經驗、人脈是更寶貴的資產。2015年上映的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以輕鬆、溫暖的步調打動許多觀眾的心,其中的電影標語「經歷才是你完勝的履歷」,更完美詮釋銀髮就業者的珍貴之處。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也說,人口結構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轉,職場勢必會有愈來愈多的中高齡員工,對於企業來說,如何達到「世代共榮」是經營管理的必要課題。何啟聖表示,中高齡員工的特點是累積一定人脈、經驗,做人處事也更加圓融,在經營管理、業務等職務可能較嫻熟,而且穩定度高,有利於公司經營;年輕人優點在於體力佳、反應快、有更多的創新想法,但流動率相對較高,可能增加公司的教育支出。何啟聖總結,企業必須因應人口結構改變,體認到年輕人與資深員工的各自優勢,打造一個能夠彼此尊重、且年輕人能夠發揮創意的職場環境,資深員工得以傳承經驗,年輕人也有講話的餘地,才能達到世代共榮,將公司發展推向更高峰。(編輯:鄭雪文)1081019更多財經相關新聞9月外銷訂單 估連11黑陸客不來 華語導遊改行代駕、外送員臉書買新聞授權 月底可望推專區愛迪達最大短纖布商 冠星將回台上市陸經濟數據差 劉鶴:不擔心短期波動______________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州就業發展局的報告顯示,灣區和加州9月份繼續增加工作,這是自2010年開始經濟復甦以來的連續第115個月增加工作;加州9月的失業率也創下歷史新低,跌至4%,而灣區三個主要都市區也跌至歷來新低,舊金山-聖馬刁兩縣1.8%,聖他克拉拉縣2.2%,東灣兩縣也只有2.6%。加州自2010年2月以來,連續115個月增加工作,總共增加了334萬8900份工作;這個長達10年7個月的就業擴張期,打破了1960年代的113個月的紀錄。灣區九縣9月份的新工作數量,與過數年相比,已有下降之勢;舊金山-聖馬刁兩縣增加了1300份工作,南灣只增加了400份,東灣兩縣也只增加了200份。但經濟學家說,這只是一個月的情況,整體來說,灣區經濟仍然蓬勃,矽谷科技業仍然蓬勃,工作仍會蓬勃增加。灣區經濟和新增工作仍然領先加州其他地區,也繼續領先全國。從去年10月到今年9月的12個月內,灣區九縣的工作總收增加了2.5%,超過加州其他地區和全國。2017年起,加州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GDP達2.7兆,只落後給美、中、日和德四國,超過英、法、俄、印度和巴西等國。更多世界日報報導最高安全許可華裔海軍上尉 與妻走私軍火至中國被捕習近平陷兩難 香港問題收不了場大媽順手拎鄰居桶 全都錄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19日電)陳小姐在8年前發現罹患卵巢癌,接受治療並保留右側卵巢,婚後產下一女,面對腫瘤一再復發,歷經3次開刀,陳小姐一度失望,但她聽從醫囑不放棄,勇敢抗癌活出精采生活。台中榮總今天舉辦真愛關懷卵巢癌病友會,醫療照護團隊授課卵巢癌復發治療,增進病友治療後自我照護能力,多名病友、家屬出席,陳小姐現身分享她的抗癌經驗,鼓舞病友們勇敢抗癌,活出自我亮麗人生。今年42歲的陳小姐曾擔任護理師,8年前她在結婚前夕發現罹患卵巢癌1期,左側卵巢發現10公分的腫瘤,病理狀態為亮細胞,是一種惡性度高易復發腫瘤。罹癌之初陳小姐驚訝又難過,先生不離不棄陪她走過抗癌路。醫師保留陳小姐的右側卵巢,化學治療結束後,陳小姐接受人工受孕,順利產下一女。未料在定期追蹤檢查時,在右側卵巢發現6公分腫瘤,她勇敢接受手術及化療,隔年開刀切除腹膜腫瘤。陳小姐今天現身分享,「真的是我得癌症嗎?」「我還有機會成為媽媽嗎?」她表示,治療時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後來癌細胞轉移,面對一次次的復發,曾對治療感到茫然與無助。陳小姐說,難過也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她勇敢接受治療,目前已完成療程,現在的生活重心,除照顧女兒也會和家人出國旅遊,經營屬於自己的精采生活。婦科主任呂建興表示,卵巢癌在台灣每年約有1500多名新病例發生,因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早期發現,被形容是「婦科癌症中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呂建興指出,當腫瘤逐漸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會出現一些輕微的症狀,如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常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發現時都已很晚期,高居婦科腫瘤死亡率第一,呼籲民眾罹患卵巢癌,即早接受治療,可提高存活率。(編輯:方沛清)1081019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交通部公路總局推動機車駕訓補助計畫,確定明年繼續辦理,提升騎士用路安全意識(資料照片)台北市 / 涂孜意 綜合報導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推動機車駕訓補助計畫,確定明(109)年會再撥列經費繼續辦理,自108年4月16日起,民眾至駕訓班參加普通重型機車班訓練,並於108年11月22日前考取駕照,將由交通部道安會專案補助每名學員新台幣1,000元,鼓勵民眾考機車駕照前先上駕訓班,提升騎士行車安全意識。預防勝於治療 例用補助吸引民眾報名講習根據警政署統計,107年度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的A1事故當中,機車肇事件數總計653件,占全體44.82%,為各項車種最多。為降低機車事故意外,交通部公路總局規劃機車駕訓補助措施,只要報名駕訓班駕駛訓練,考取駕照後即可獲得1000元補助。提升騎士行車觀念 降低肇事率維護用路安全交通部公路總局表示,課程內容依據《民營汽車駕駛人訓練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含汽車構造、交通法規及駕駛道德各2小時,共計6小時;對於日後考取機車駕照後上路的駕駛觀念會更為全面。藉由鼓勵機車駕駛人參加駕駛訓練,培養機車駕駛人遵守交通規則及正確駕駛習慣,並養成防禦駕駛及責任駕駛之觀念,期能降低機車騎士之傷亡。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機車閃貨車倒地 2女騎士遭砂石車輾斃 103座橋梁安全拉警報 林佳龍:別恐慌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甘嘉雯╱桃園報導】根據交通部的統計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為止,桃園市機車數量達到121萬6190輛,而全市的機車停車位只有5萬9000個,每1輛只分配到0.049個停車位,但共享電動機車GoShare8月29日在桃園上路,總共擺放1000台,機車停車位幾乎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引發民眾的質疑。交通局表示,目前比照台北市,暫不收GoShare的停車費用,但要求業者要監督好使用者停車位置。呂淑真議員表示,GoShare是私人企業,營業區域在桃園、龜山、中壢、平鎮,質疑占用公有停車格營業,對1位難求的機車騎士而言,不但不公平,而且業者藉公有車格轉嫁成本,有「公器私用」及圖利之嫌。而GoShare服務費率採分鐘計價,民眾利用專屬手機軟體尋找車輛使用,停在公有停車格就能還車,民眾質疑,使用GoShare電動機車的民眾,一般都是有緊急需求者,例如到車站搭車,或到銀行洽公、購物等等,這些地點都是停車熱區,為了趕時間,在沒有停車位之際,只好隨便亂停車,造成交通混亂,近來發現車輛被隨意停放在社區死巷,民眾擔憂會成為下一個Obike。另外,交通局在雙方契約中明訂,GoShare電動機車在同一條路上,不能投放超過20輛車,但同一條路有些幾百公尺,有些幾公里長,要如何界定,如何管理,都是要面對的問題。交通局長劉慶豐表示,目前是比照台北市情況,並沒有收取停車費,現為試辦階段,要求停車必須要在合格的停車格裡。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陳玉梅,目前是鏡文化主筆,我曾在蘋果日報主持了「人間異語」專欄十年,也曾在司改雜誌跟壹週刊工作,我訪問過許多大人物,也訪過許多小人物。其實研究所畢業,剛出來從事記者工作時,我是在人家所謂的質報,主流媒體服務,這些主流媒體喜歡報導成功人士、大企業家,但是,我總是感覺跟他們隔著一層;其實,這些成功人士跟大多數的人距離非常遙遠。他們大多只想講自己想講的話,很難講真心話,想給記者跟大眾看的永遠都是最好的那一面。2001年,當壹傳媒來台,強調要傳達新聞的真實性,報導非常多社會寫實的人物。2001年,香港壹傳媒來台灣,強調新聞就是要傳達真實,我進到壹週刊時,正是台灣壹週刊草創的時候。初次閱讀香港壹週刊,很驚訝雜誌裡面有非常多社會寫實的人物跟社會現象的深入報導,探討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夢想跟願望。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在菜市場一邊賣菜招呼客人,一邊彈琴的小販,草根人物遺憾從小家裡窮沒有辦法學琴,中年終於按耐不住心裏的召喚,於是在市場討生活之餘,開始苦學琴藝,每天,菜市場就是他的舞台,客人就是他的聽眾,一個小人物的故事,記者娓娓道來,既平實,又風趣幽默。有一期雜誌,其中有一頁就只有一張斗大的照片,照片裡,一個滿頭白髮的阿婆坐在熙熙攘攘的街頭乞討,行人來來往往,只要是年輕女性經過她身邊,給她錢,她都會叮嚀她們:要結婚、要結婚,照片旁,是記者寫的圖說,談到為什麼阿婆要那樣勸女人。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年,香港不婚跟離婚的比例開始大幅攀升。我覺得採訪這樣的小人物太有意思了,他們都在我們身邊,我想要去瞭解。在台灣,這些人可能會是怎樣的樣貌?反應怎樣的社會變遷?那時,走在台北街頭,常常會看到一群人,當時我們稱呼他們為遊民。媒體對這些人,根本是連看都不會看,他們在街頭晃蕩,喝醉隨地躺臥著,眼神迷茫空洞,有著一致的風麈和糾結的亂髮,完全不見他們有聲音。2000年開始,台灣經濟逐年衰退,企業大型化,壓縮中小企業,加上後來台商西進中國,失業人口逐年攀升。媒體開始小篇幅的關注遊民,是因為街頭遊民的面孔越來越年輕,媒體開始探討是不是失業人口年齡層往下降,導致街頭開始出現年輕遊民?但是大都是浮泛表面的描述,頂多1、2個不具名的社工的說法,從來沒有遊民出來現身說法。或許,當時的台灣媒體是認為這些人對讀者沒什麼參考價值或啟發,而沒有興趣報導,但是念社會學的訓練讓我看到這些「私人經驗」裡面所隱含的公共性,從這些個人的經歷裡,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結構的問題與變化。貧困、落難,沈淪,不在個人,而在社會。那時我訪問一位藝人張琪,她會去接觸輔導過遊民,她開始鬆動我對遊民的看法,他們並非啞口無聲,而是傳統媒體忽略了他們,我開始了解他們在街頭流浪的辛苦,他們在我心裡逐漸有了特徵。張琪告訴我:為什麼這麼多遊民喜歡喝酒?因為這些遊民睡在街頭、騎樓,環境很差,有時天氣冷,睡覺的地方寒風刺骨,喝酒是為了保暖;再來就是藉酒澆愁,人生到此處境,喝酒是為了麻痺痛苦的感覺。結果就是,很多街友喝酒喝到死。我非常好奇,一個街友曾是別人的爸爸、哥哥或叔叔,鄰居,何以走到今天這一步?當大學教授的父親 如何淪為街友那時,有本書《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作者寫的就是他的父親如何因為精神疾病淪為街友的故事。作者的父親原來是個大學教授,在作者記憶中,父親很保護照顧他,總是成全著他的計劃與夢想,從小父親帶著他跟母親出去旅行,到國家公園露營,這是父親給他甜美的經驗。但是父親自己的世界和婚姻,卻逐漸崩壞。他開始妄想,想法偏離常軌,在學校人際關係開始出狀況,後來學校不予續聘。父親其實是生病了,但是周圍人都不知道。父親的工作不順利,加上祖母過世,父親開始酗酒,妄想更嚴重了,作者的母親終於受不了跟爸爸離婚。離婚後,作者父親的生命曰益疏離,他一直掙扎著想重返生命常軌,他常寫信給兒子,信的內容充滿父愛,也充滿情緖化的妄想,但是作者並不了解父親因為精神問題面對的逆境,只覺得很困擾,尢其父親最後一封信跟他借銭,想要完成手邊的論文,他沒想到父親已身陷泥沼,只氣父親竟然敢跟沒有什麼來往的兒子借銭。後來他回信給父親説,無法活在他的世界,切斷了跟父親的連繋。在作者25歲那年,警察告訴他,他父親過世了。他們在他父親破敗的公寓裡發現的大學拒絕信,証明父親在寫給他17歳的生曰建言,要兒子無論環境多險惡,永遠沒有理由放棄,其實是在鼓勵他自己。之後八年,即使窮困潦倒,淪為街友,作者父親仍沒有放棄要重新振作,仍想繼續他的學術事業。但是最終,心臟病奪走他的希望。在父親過世同一年,作者懷抱著拋棄父親的罪惡感,開始沿著父親在人間的足跡,一個個訪談曾在父親身邊的人,經過一路探索追蹤,他才發現父親因為精神分裂症瘋狂,淪為街友的過程。這個故事就是細細記載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也記載著一個兒子對父親的遺憾、抱歉跟理解。我看了很震撼,我之前提到,街友不都曾是人家的父親,也曾有家人,為什麼跟家人疏離?從此不回家了。我們在台灣也看過許多精神病患流落街頭,這本書記載的不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嗎?那在台灣,這樣的人是曾經經歷過怎樣的過程,而淪為街友?帶著假設去採訪 或讓訪談引領假設我記得我剛在媒體工作時,做採訪報導的方式是,記者帶著一個假設問題,然後去搜集資料,進行訪談,所有這些動作,都是為了驗證我們的假設,所以經常是符合我們假設的資料才會引用,訪談時,則要盡量引導受訪者講出,符合我們假設的答案。而不是反過來說,你在社會現場看到的這些人不符合你的假設,你要修正你的假設。後來我出去訪問,我丟開知識份子或是所謂菁英的視角,更開放的去看這些人,比如我們採訪街友、性工作者,或是在公園掃地,打掃公廁的這些清潔工,拾荒老人,或是帶著罕見疾病或身心障礙兒童的父母,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由他們的口中自己來講;他們也許會講,先生跑了,或是無法接受家裡有這樣的孩子,跟她離婚了,自己一個人怎麼面對這些困難?一個單親媽媽薪水就只有兩萬多,三萬,家裡的開銷,孩子的保母或學費就是這麼多,經濟壓力非常大,請問她要怎麼辦?我常看到這些受訪者為著生活苦苦掙扎,我覺得如果我是他們,我會懷疑我是不是有辦法應付。可是這些媽媽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她可能最後只能靠身體賺錢,可是你會看到這些媽媽就是要去解決她的困境,可是在這過程,妳又會看到他們非常樂天、荒謬跟好笑的很多事情,這都讓我們感覺,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人。這些活生生的人是我早年當記者時,比較少感受到的,因為我們想的都是我們假設的問題,我們沒有看到真正的人,他們關心什麼?他們對這個社會的看法是什麼?在面對這麼大的困難時,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照一般人來看,這根本沒有路了,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曾有一個受訪者這樣回答我:「當撞牆了,就會去找路了。」我常想,這些人面對困難或許後來會失敗,或者走一步退兩步,可是我都看到,他們內在的力量。他們也會帶給你力量。從他們身上,我也看到這個社會是極其不公平的,他們沒有什麼資源,都要自己想辦法找資源,我關心的就是這群人如何在挫折打擊時,還能往前進?主流媒體喜歡報導一個人成功了,到底他為什麼成功,絕口不提這人可能有多少社會資源,機運在支撐他,然後大家抱著羨慕的心情,看待這個成功人士,我不太知道這究竟有多少啟發,但是我經常都是在很多失敗的人生裡,得到很多啟發。或者是在經歷很長的黑夜裡面,看到光明的時候,才看到一個人的改變;就在那些黑暗環境裡面,真的會看到人性的尊嚴。小人物哪裡找? 仔細觀察就在身邊當記者10幾年,常有人問我,這些人都是怎麼找到的?認識黃先生完全是個意外。那是在當代漂泊的攝影展中。當代漂泊是一個幫助街友的組織,看街友裡面很多都曾是很有能力、想法的人,於是他們為他們募了一些二手相機,給幾個有興趣的街友去拍照,拍他們在街頭的生活,對這個城市的觀察。後來,他們辦了一個小型攝影展,那天我就去了。我們經常到現場去找值得報導的題材或人物,像我曾經去萬華西昌街、廣州街找那些流鶯或是街頭小販,茶室老闆娘。來這個攝影展也是想看看會不會有些街友來,那天有個認識的街友在招呼人,我訪過他,他跟多數的街友一樣,靠著陣頭,做粗工,想盡辦法活下來,但是長年睡在外面加上粗重的低薪工作,他的身體越來越差,這天他很苦惱地說,最近都無法出去工作,因為身體無法負荷。這時,我就突然看到一個西裝筆挺,帶著帽子,背著一個黑色公事包背對著我,正在看攝影展的先生,他看起來五十歲上下。我第一眼看到他時,心裡的想法是說,哇嗚,竟然會有中小企業的老闆會對街友攝影展有興趣,我覺得這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就上前去問他,怎麼會來看這個街友攝影展?他才說,他也是街友。我當時真的非常驚訝,因為我沒看過穿著像個小老闆的街友,這很違背我們一般對街友的印象。一般街友在外面到處睡,可能也沒有被子蓋,餐風露宿,從他們的面容多少都會看到他們滄桑的樣子,可是這位先生看起來就像個一般歐里桑,身材圓圓的,嘴角含著笑,非常有禮貌。他開始跟我說起,他為什麼變成街友。他原本開一個小小的紡織廠,在做代工外銷,後來紡織產業開始外移,他被倒債,只好把工廠裡面能賣的機器跟材料賣一賣,拿去還債。結束工廠後,他帶著兩套衣服北上看有什麼工作可做,想賺錢還債。這當然是很困難的事,很多人都勸他逃到大陸,但是他覺得朋友借他錢還債,他不能逃跑,每個月賺到錢就盡量還,所以他沒錢租房子,晚上就睡在台北火車站地下街。剛睡火車站時,他意志非常消沈,一個清潔阿姨看他成天晃來晃去,每天念他:趕快出去,不要待在這裡,我看你不是這個料子。阿姨看過太多街友了,好像成為街友就再也難以翻身。黃先生聽了有點醒了,覺得難道自己真的要繼續這樣失意的躺在這裡嗎?後來他就盡量去找工作,不管什麼工作都做。有人說:一日遊民,終身遊民,他也不理會這些說法,就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後來他遇到新來的街友,特別是年輕的,他都會勸他們,盡量去上班,有工作做,比較不會被人看輕。一天賺五百也好,至少要吃什麼還可以買。黃先生說,遊民裡其實臥虎藏龍,只是因為失業失志,再也爬不起來。黃先生振作的方式非常有趣,比如他說自己很幸運,是街友裡面睡得最好的,他會在地板上鋪很多墊子,也有睡袋跟毯子,這些東西他都留著,不會像其他遊民,因為東西沒地方放,又懶得拿或常被驅趕,天氣一熱就丟了,隔年冬天就沒這些東西保暖睡覺。而他每天把這些東西收好,在火車站每天花個一百塊租個寄物櫃,然後把自己所有東西放在裡頭。他後來在醫院做清潔工,當個小組長,每天早上五點多,他利用公廁梳洗,穿戴整齊就去上班。雖然醫院外包的清潔工作因為競爭,價格越壓越低,工資自然也無法提高,他坦承也是做得很無奈,但是每當回到火車站,看到失業的人活得越來越萎縮,他還是覺得要跳出去工作,像他就覺得自己因為有接觸到外面的人事,心態才會改變。他假日呢,就盡量到圖書館去看看報章雜誌,就是不要讓自己晃蕩,一晃蕩就想要喝酒或做些什麼;他也不去網咖,因為出入複雜會影響心態。他也不喝酒,他喝老人茶,經常晚上在台北火車站地下停車場,他就鋪個墊子,擺個壺,跟著幾個想法比較相近的街友喝茶聊天。他們很少過問彼此的過去,因為來到這裡的,都有各自的問題。黃先生始終單身,年輕時因為工作不穩定,不敢結婚,後來開工廠忙,一個人也習慣了,老家在苗栗,還有兄弟,他只跟他們說,工廠收了,他在外面工作,不想造成家人負擔。後來我聽當代漂泊的社工說,黃先生債務還清了,去租房子了。其實,這樣的好故事就在你身邊,就看你有沒有辦法「發現」他們,我們常常僅憑外表看人,但是細問之下,才發現外表下有另外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故事發生在他身上,這就是當記者很有趣的地方,有新的發現。拆解記者本身的偏見 才有可能更靠近真實作家拉莫特在《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一書中提到,所有好故事都在等待有人以新奇、奔放的方式說出來,生命就像資源回收場,人類的一切喜怒哀樂跟關切的事物都在世間反覆循環、再現,她提醒我們,必須發揮感受力,也許是個人的幽默感,將心比心的同情與理解。但是我們很容易受自己的偏見,或習以為常的想法蒙蔽了一些視野,這也是我認為台灣媒體很大的問題,許多媒體一直在強化對某些族群的刻板印象,比如外遇或離婚就一定怎麼樣?街友就是不努力,但是強化這些,對我們理解現實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你只是立刻關上你的好奇心,你就不會有新發現了。好奇心是記者最重要的特質,我當記者時經常是我約了一個人,或者在某個現場見面,當我訪問深究後,才發現他跟我想的完全不同。所以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採訪就是能拆解記者本身的偏見,或者社會約定成俗給你的東西。你只有不斷拆解,你才會讓你的了解更推進一步。目前的台灣媒體訪問,不在乎真實,喜歡預設答案,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或是只是要應證自己的立場或意識形態,還試圖把受訪者沒講過的話硬塞進對方嘴裡,訪問因而大多陳腐,毫無新意。這是現在媒體空洞化的原因之ㄧ。其實媒體的生命在第一線的採訪裡,當有新發現,追求詳實的報導,是當記者最有趣,最有生命的部分,當記者欠缺這一部分,這個產業離死亡也不遠了。我們也不需要記者了。我們的成長經驗或課本裡,從來不會跟我們講,底層社會這麼黑暗的東西,明明這佔人口很大一部分。我們從一個個看似出軌的人物當中,發現造成他們溢出常軌,背後共同的社會結構的原因。這也是我覺得個案重要的原因。個案的細節裡也充滿故事跟感情。為什麼大家喜歡聽故事?還有我們剛當記者時,記者前輩或主管就不斷叮嚀要我們說一個好故事,為什麼要把故事說好?像這個時代,我們已經不相信宗教,覺得宗教偽善;我們也已經不相信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那還有什麼可以依靠?這就是我們需要好故事的原因,我們都希望在這些人的故事裡面,找到地圖或座標,或是他跟我們一樣經歷同樣的困境,那他是怎麼處理的?我又是怎麼處理的,就像神話一樣,我們在裡面看到人性共同的東西或原型。有些故事腥羶色只是表面,當陽光照進去,你才看到事情跟人物真正的內裡,充滿勇氣,充滿尊嚴。


zonghun0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